在二战中,如果要说功劳最大的军事统帅,恐怕非苏联元帅朱可夫莫属。
朱可夫是仅有的4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两人之一,另一位获得者就是“你的勋宗”勃列日涅夫,他的称号有些名不副实,远不能同朱可夫相提并论。
在军事上,朱可夫百战百胜,是浴血荣光的“救火队长”;然而在政治上,朱可夫就稍有些稚嫩。
尤其是在斯大林死后,同赫鲁晓夫的明争暗斗败下阵来,被迫退休,成为了一名孤寂的老人,还连累到家人不能有正常的生活待遇。
一个战壕里的队友
展开剩余93%斯大林死后,苏联大权掌握在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和贝利亚三位手中。
这三位如同并驾齐驱的马车,一个管党、一个管国、一个管查。
起初,三人还能和平共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务的不统一,使得苏联官员的办事效率极其低下,需要有一个总指挥来领导全局,于是便展开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斗争。
首先是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结成了政治同盟,一致对贝利亚发难。
贝利亚是苏联内务部部长,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上,有着掌握查自己人的权力头目都不受人待见,可为了江山永固,又必须有这样一个组织来对政党内部进行自我净化。
不论是党员,还是官员,他们的一举一动,几乎都逃不过贝利亚的耳目。
从外表来看,贝利亚体态十分臃肿,一张浮肿的脸上总是戴着一顶松松垮垮的软帽子。
看起来似乎人畜无害,实际上,贝利亚有常人所无法预见的精明和机敏,就像一个游荡的幽魂,时刻在背后注视着你。
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这一派,知道老谋深算的贝利亚不好对付,苦于手里没有武装力量,担心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可能会功亏一篑,于是便暗地里找到了朱可夫。
朱可夫携二战之功,在军队里享有崇高的威望。
可此时的朱可夫走了背字,被剥夺了陆军总司令的职务,发配到远离莫斯科的敖德萨军区担任司令员。
要说这件旧怨,也离不开贝利亚的添油加醋。
大抵军功颇高的将领都有一个臭毛病——居功自傲。
二战后,朱可夫热衷于接受采访,甚至不听来自最高领袖的命令,威胁到斯大林的地位。
也有一种说法是斯大林早就想拿朱可夫开刀,杀鸡儆猴,打压一下军队的傲气。
于是令贝利亚去调查朱可夫,这一查,还真找到了确实的把柄。
1948年,内务部在他的住所发现有很多从德国弄来的财物,包括17个金戒指、3颗宝石、15条金项链、44条皇家宫殿地毯、55幅名画。
朱可夫对此解释:“我内心感到十分自责,把一些没人要的破烂放在一处仓库里,以为没人需要,就没有立即上报。”
为此,朱可夫早就对贝利亚恨之入骨,面对贝利亚阴谋夺权的行径,朱可夫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新仇旧恨,国事私事,来一场最终的了结。
三人一番商议,决定来一场鸿门宴——在一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逮捕贝利亚。
由于贝利亚不是一般人,手里握有克里姆林宫一支相当庞大的武装警卫队。
为了以防万一,还特地从乌拉尔军区调来两个近卫师来确保行动的成功。
1953年6月26日,会议如期召开,刚开始,主席团主席马林科夫就开门见山,说:“现在我们首讨论贝利亚的问题。”
蒙在鼓里的贝利亚脸上写满了问号,还紧紧握住赫鲁晓夫的手,问道:“尼基塔,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和事先敲定的会议流程不一样啊?”
赫鲁晓夫只是冷冷回答:“注意听,你很快就会知道的。”
接着布尔加宁和其他人就开始历数贝利亚犯下的种种罪恶活动。
讨论完毕后,本该由马林科夫宣布表决罢免贝利亚的一切职务,可马林科夫却不小心按了一个秘密电钮。
这个电钮一经按下,隔壁房间的朱可夫就走进会场,后面紧紧跟着10为杀气腾腾的将军。
马林科夫对朱可夫说:“作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我要你们把贝利亚关进牢房,以待后续调查。”
朱可夫得到命令后,立即冲着贝利亚大声喊道:“举起手来!”随行的几位将军也都拿起手枪对准了贝利亚。
贝利亚还想去拿放在公文包里的手枪,见惯生死场面的朱可夫眼疾手快,立即按住了贝利亚的双手。
就这样,朱可夫成功帮助赫鲁晓夫清理掉了贝利亚这个权力路上的最大拦路虎。
再帮你一次
事成之后,朱可夫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同赫鲁晓夫的关系达到了蜜月期。并且随后又爆发了一件事件,更加巩固了两人的关系。
1957年六月,苏共元老的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因对赫鲁晓夫一味发展重工业不满,联合发起了推翻赫鲁晓夫的秘密行动。
招数还是一样,不过是几年前的如出一辙。
1957年6月18日上午,召开了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几个老家伙准备罢免赫鲁晓夫。
可是密谋的消息被米高扬知晓,并早早告知了赫鲁晓夫,因此赫鲁晓夫成竹在胸,将计就计,将其一网打尽。
下午四点,赫鲁晓夫来到会场,马林科夫见赫鲁晓夫一落座,就提出今天的会议主要讨论赫鲁晓夫的问题,说赫鲁晓夫一上台就制造个人迷信,破坏集体领导等错误。
赫鲁晓夫、米高扬敲着桌子发出抗议。可马林科夫根本不管赫鲁晓夫,执意要在主席团进行罢免的表决。
然而赫鲁晓夫不承认表决的结果,而是说:“我的总书记职务,是由全体中央委员选举出来的,你们无权罢免,我要求召开中央全体会议,进行投票表决。”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朱可夫风风火火进入会场,单刀直入讲出了前几天马林科夫找自己加入的事实。
这番通报顿时挫伤了马林科夫一派的气焰,吵闹不停的会场一下子鸦雀无声,赫鲁晓夫也装腔作势要退出会场抗议。
弱势的马林科夫和布尔加宁只好同意将会议推迟到明天,召开中央全体会议。
随后朱可夫又马不停蹄,出动军用飞机将所有的中央委员全都从苏联的各个地方接到莫斯科,第二天又发言:“军队反对罢免提议,没有我的命令,一辆坦克也不会动。”从巩固了赫鲁晓夫的位置。
嫌隙丛生,连累家人
可以说,朱可夫是赫鲁晓夫的保护神,在两次行动中,凭借着自己的军事威望,有效帮助了赫鲁晓夫登上最高权力的宝座。
不过这并不妨碍朱可夫居功自傲的心态,莎士比亚曾说:“野心是军人的美德。”
不论这句话是否是通用的真理,此时的朱可夫已经不满足于自己职业军人的角色了,他还想要更多。
朱可夫在军事政策和战时历史发表的演说中、在重要的招待会上、在《真理报》和《红星报》对他的宣传上,都向世人宣示着自己是苏联最高领导人之一。
尤其是在朱可夫控制的《红星报》上,不仅刊载了朱可夫辉煌的二战战绩,还破天荒批评了苏联的宣传机关,这无疑是迈出了自己权力野心的第一步。
除此之外,朱可夫还在军队颁布了一项训令,即禁止在党的会议上对军事指挥员的命令提出任何批评意见,这就等于废止了党政部门对军队的控制。
还在一次公开场合,妄言:“我们战士们的政治觉悟和爱国心首先表现在有高度的纪律性,严格遵守军事条约和规则,对长官坚决服从。”
一句话,朱可夫飘了,有点忘乎所以,演讲中不提一个“党”字,其用意如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不能再让朱可夫胡言妄语了。”赫鲁晓夫下定了决心。
1957年,朱可夫外出访问的途中,赫鲁晓夫就解除了朱可夫的国防部长职务,给出的解释也是模棱两可,极为隐晦打了一个比方:“就一个生命来说,一个细胞死亡,另一个细胞替代它,生命才能继续下去。”
赫鲁晓夫对退休的朱可夫采取了胡罗卜加大棒的策略,一面允许朱可夫继续居住在装修华丽的别墅里,还每月发放了5500卢布的津贴(大约相当于1100美元),一面却秘密安排秘密警察监视朱可夫及其家人。
朱可夫一生中,共有两次婚姻,生下了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
第一任妻子是阿·基叶芙娜,生下了两个女儿,分别是艾拉·格奥尔基耶夫娜·朱可娃和埃拉·格奥尔基耶夫娜·朱可娃。
初相识时,朱可夫正指挥军队同安东诺夫的叛军作战。
基叶芙娜是一名美丽的中学教师,由于当时苏军军内缺少知识分子,就将基叶芙娜编入到朱可夫所在大队的司令部担任文书。
对于第一任妻子,朱可夫更像是对待战友或者属下的态度来与之相处,这必然会伤害到二人的感情。
即便在战争期间,朱可夫辗转各地,也要带着家眷。所以埃拉和艾拉就认为自己的家庭是地地道道的“军人家庭”。
战争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妻子逐渐厌烦,同朱可夫的争吵与日俱增。
只是由于战争的爆发和上级的干预,二人没有正式离婚,保持着分居状态,一直持续到二战后。
在乌拉尔军区担任司令员期间,朱可夫结识了第二任妻子,名叫加林娜·亚历山德罗夫娜。
彼时的朱可夫身体状况不佳,上级就派加林娜照顾朱可夫的衣食起居。
加林娜为人正直,善良热情,又年轻漂亮,一下就俘获了朱可夫。
元帅和军医的爱情之花悄然绽放,即便31岁的年龄差也未能阻拦他们走到一起。
1957年,二人诞下爱情结晶,朱可夫也迎来了第三个女儿的出生,朱可夫将其命名为玛丽亚。
凡是有幸见过玛丽亚的人,都会被这位俄罗斯美人所惊艳,她继承了母亲浓密的头发、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浅浅的小酒窝更令人心醉,朱可夫也最喜欢这个小女儿,将其奉为掌上明珠。
可惜的是在权力的角斗场中,父亲的失势也给三个女儿带来无穷无尽的束缚。
赫鲁晓夫深知朱可夫在军队中的威望,为了彻底熄灭朱可夫这个火种,赫鲁晓夫叫来了克格勃(全称为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首脑人物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谢罗夫。
对他说:“朱可夫现在虽然赋闲在家,但是仍有不小的影响力,你去安排人手,监视他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防止朱可夫利用他的妻子和三个女儿和军方高层人物传递消息。”
接到命令的谢罗夫立即遵从赫鲁晓夫的指令,从克格勃挑选了一队特工,在朱可夫的别墅附近住了下来。
这队特工分为三组,领头的是一位少校,一天24小时不间断监视朱可夫极其女儿,还潜入到朱可夫家中,在电话中秘密安置了监听设备。
这些特工每天在日记本上记载着朱可夫和女儿们去了什么地方,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
除此之外,在苏联国内政治风声紧张的时候,克格勃还规定这三个女儿不能去见一些政治人物,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活动。
后来朱可夫最小的女儿玛丽亚在回忆录中写道关于这段时期的日子,怅然说:
“那十几年,我还小,只知道生活的待遇是优厚的。可是由于父亲的关系,我们姐妹三人每天每夜都生活在监视之中,丧失了自由,活得十分压抑。再加上母亲患病,父亲每每想到这没有尽头的日子,总会背着我们三姐妹流泪。”
很多年后,在一次采访中,玛丽亚还说自己虽然和特工们共处了很多年,却再也不想同他们在一起生活。
所幸的是当“勋宗”上台之后,为了拉拢军方,撤换了克格勃的首脑谢罗夫,同时也下令召回了监视朱可夫的克格勃特工,为朱可夫恢复了名誉。
并且在1973年,朱可夫去世的葬礼上,“勋宗”还亲自为朱可夫抬棺,将其安葬在克里姆林宫不远处的红墙墓园里,还为其修建了雕像,供苏联人民瞻仰。#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参考资料
《朱可夫传》艾伯特·阿克塞尔
《朱可夫元帅和他的亲属》军事史林2006年第一期
发布于:天津市